古寺新貌展雄姿(1)
--青島最大的寺院靈珠山菩提寺開光慶典散記
楊文闖
靈珠山菩提寺落成,要開光了。
這些日子,有關菩提寺的消息不脛而走環繞于耳,自然也成了青島媒體和西海岸民眾普遍關注的一個話題??梢哉f這是開發區人的一件大事,必將是紅塵中的你我今生今世不容錯過的盛事。
雖然我不是無動于衷者,但我覺得佛門深深,這一切好像與我無緣。聽說,開光的那天,高僧大德云集,登山入寺是要憑證件的,而我不一定能拿到這個入場劵,加之近期有點忙,就沒找人弄那所謂的證件。
我一直覺得我與佛家無緣。
可此刻筆下竟有了寫佛的因緣,這到出乎意料之外呢。人生可謂無常,佛門深藏若虛。緣起就是我拿到了這張入場劵,有幸去了菩提寺,親歷了靈珠山菩提寺的開光盛典,確實不虛此行。
此前,只是在小說里,在電視里看過方丈和和尚,印象最深最大的還是河南蒿山的少林寺。少林可謂古寺名剎,氣勢恢宏,云蒸霞蔚,鐘磐悠鳴。但我看到這樣的一幕,為了爭奪袈裟,佛界凈土,亦不清凈,竟然明槍暗箭,你死我活。
說我與佛門無緣,因為我所知道的佛教四大名山,哪一座山我都沒有去朝拜過。我的老家在陜西,從韓城過了黃河,就是佛教圣地五臺山了,但我一直只是向往而已。小時候喜歡聽秦腔,秦腔里的名劇《三滴血》,說的就是韓城跟五臺山有關的事,所以印象忒深。據身邊去過五臺山的一位文友回來說,此山方圓五百余里,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,有五大禪寺,即顯通寺、塔院寺、文殊寺、殊像寺、羅睺寺。鼎盛時期的寺院達300余座。漢唐以來,一直是中國的佛教中心?,F在僅剩下寺廟47座,但還是很值得一看的。因此山盛夏涼爽宜人,故又名“清涼山”。說你不去看看,是一大憾事。是啊,人生的憾事多了,豈是去趟五臺山就能無憾??!朋友的興高采烈,還是感染了我,對于五臺山,向往就更強烈了。幾年前,山西朔州作家黃樹芳曾邀我去五臺山一游,他在平朔煤礦供職,說他作陪,以盡地主之誼,但遲遲地動不了身去。人生有許多的無奈,并不是想去哪里就能去哪里,總得有某種機緣的。
浙江的普陀山,在杭州灣以東,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,堪稱一座仙島。那里的海闊天空,山色空蒙,是很迷人的。作為佛教勝地,最盛時期有82座寺庵,128處茅篷,僧尼達4000余人,也是因為佛教氣氛的濃郁,香火旺盛,使普陀山蒙上了神秘的色彩,最著名的潮音洞和梵音洞就在普沱山上,讓人非常神往。但遺憾的是,我也未能去普陀山游歷。
位于安徽池州的九華山,在長江的南岸上,屬黃山支脈,以99座山峰著稱,尤其以天臺、天柱等9峰最雄偉,號稱“東南第一山”,其“大鵬聽經石”的傳說,我小時就從書上看過的。后來讀全唐詩,始知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三次游歷九華山,寫下“昔在九江上,遙望九華峰,天江掛綠水,秀出九芙蓉”的美妙詩句。
還有峨嵋山,李白也有詩曰:“蜀國多仙山,峨嵋邈難匹”。當然這不為奇,李白是四川江油人,寫巴蜀的山水風物,應是他的本分。這座被世人稱為“仙山佛國”、“植物王國”、“動物樂園”、“地質博物館”的名山,有“峨嵋天下秀”的美譽。這兩座山,都距我出生地漢水流域不遠,可于我近在咫尺,卻遠隔天涯。所以我說跟佛門緣淺,就不是嘩眾取寵了。
這到不是說,我對中國的寺院寺廟就一無所知。我去過陜西扶風的法門寺,北京的喇嘛廟雍和宮,也去過青島的湛山寺和膠南的石門寺。然我對寺院這種古老的宗教圣地,還是提不起太大的興趣。當看到身邊的人拜佛許愿,求神靈保佑,有時覺得有些好笑。因這些人等,有我認識的,知道他們原本非慈善之人,還裝模作樣地,見佛就拜,就有些感覺怪怪的。這也不是說,我不信佛,佛門清規戒律,佛法無邊,豈可不信,只是覺得佛在心中,何必要耗費金錢不遠萬里地前去燒香叩頭,即便不是無知,也有些假惺惺地。與其求佛保平安,還不如自己把人做好了,把事做好了,以盡了人事,何愁菩薩不保佑呢。我佛慈悲,佛光普照,是惠澤萬民眾生的。雖然我持這樣的態度,但對那些一心向佛,虔誠無比的信徒,還是很敬重的。他們只為禮佛,無愿無求,以求心安神寧心止如水。
當然,有條件的話,我也是想去名剎古寺走走的,了解一下我國的佛教,解讀佛教文化,到是有幾許熱衷的。如果時機合宜,最想去洛陽看看我國的第一古剎白馬寺,去江南看看靈隱寺、金山寺,去看看敦煌的莫高窟、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,還有少林寺、大昭寺、塔爾寺、布達拉宮等等。
言歸正傳吧,好像離題有些遠了。
2009年9月28日,菩提寺落成開光,香火一下子旺盛了起來。
就開光前后發生的一些片斷回憶起來,還是叫人心潮難平的,似乎也有悖了我在前面所說的跟佛門無緣。
9月27日一早趕到《西海岸》工作室,青島名家美術館的王永華主任打電話來,請我參加一個筆會,時間是下午兩點,在名家美術館剛開館不到一月的一樓展廳,并讓我代為邀請兩個攝影家前來拍照留存資料。朋友相托,不可推辭,我很快就跟區攝影家協會的兩位副主席楊同玉和薛玉世聯系好了。下午我們三人如約趕到美術館,始知是此次前來參加靈珠山菩提寺開光的各路高僧大德,要在此舉行個書畫筆會,人可能不少哩,這讓我有了幾分高興,一是能零距離一睹出家人的廬山真面目,二是能一瞻大德高僧的墨跡,因為自古以來,高僧中有不少翰墨丹青高手。偏偏,等了一個多小時,既不見大隊人馬來,連一個小和尚也未閃面???點了,夕陽已斜,當事人來了電話告之,筆會臨時取消了,延至28日下午舉行。因臺灣的星云大師剛下飛機,時間不允許舉行了。這讓我們都有點失落,也有點被耍弄的感覺。待返回《西海岸》編輯部,卻發現桌子上放著一個印制精美的嘉賓證,拿起一看令我異常欣喜,我有資格明天去菩提寺參加開光慶典了。也許沾了一點佛光吧!此證的正面印的是靈珠山菩提寺鳥瞰圖,上印兩行字,即“靈珠山菩提寺落成開光升座法會 ”;翻過另一面是一朵蓮花圖案,最上部的三行字是一個整體,依次是“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(黃島區)靈珠山菩提寺落成全堂佛像開光暨明哲長老升座慶典法會”,蓮花的中心是“嘉賓證”3個大字,最下邊是“2009年9月28日”。
待看過留言,始知這是宣傳部副部長、區文聯主席孫兆旭特意給我的,來之可謂不易。這天夜里,我早早就睡了,為的明晨早起。翌日不到6點我就起床了,因昨晚和王清聚通話,他告我早7點在區政府門前集合,統一乘車出發,不然要從山門登山,得走半小時呢。6點50分,我趕到了區政府大樓前的市民文化廣場,偌大的廣場一片靜寂,無有車隊也不見人,只有朝陽撒在廣場上,讓我感到天朗氣清。正納悶間,王清聚來了電話,原來是我提早了一個小時,也許昨晚他說錯了,也許是我聽岔了。為了佛事,虔誠點好??!
佛教傳入中國,大約在公元一世紀的中葉,至今也有一千九百余年了。在這漫長歲月的更迭中,佛教作為一種文化已滲入到我國各民族的文化中,并成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我國現有佛教寺廟上萬座,在這如林的寺院寺廟中,有不少還是著名而珍貴的文物集散地呢。如北京云居寺的石刻佛經、覺生寺(大鐘寺)的永樂大鐘,河北正定隆興寺的《龍藏寺碑》,山西洞廣勝寺的金代佛經《趙城金藏》,北京雍和宮的紫檀木雕刻,金、銀、銅、鐵、錫五種金屬鑄成的五百羅漢山等,都是佛教文物中的代表。再如四川樂山凌云寺的石刻彌勒佛像,河北承德普寧寺的木雕觀音像,天津薊縣獨樂寺的泥塑觀音像,西藏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的銅鑄強巴(彌勒)佛像,北京臥佛寺的銅鑄釋迦牟尼涅槃像等,其高其大的程度,不但為全國各類佛像之冠,在世界佛教界也是罕見的。再就是山西五臺南禪寺的唐代泥塑,天津薊縣獨樂寺、山西大同華嚴寺的遼代泥塑,山西繁峙巖山寺、朔州崇福寺的金代壁畫,山西平遙雙林寺的宋、明時期的彩塑,北京法海寺的明代壁畫等,不但是我國佛教藝術的瑰寶,同時也是我國古代雕塑、繪畫藝術中的奇葩。至于陜西扶風法門寺珍藏的釋迦牟尼佛指骨真身舍利,不但中國僅有,而且在世界佛教領域也是獨一無二的。法門寺中的那只雙輪十二環純金錫仗,至今也沒有超過它的更高等級的法器的文字記載。
而佛教最先,也可以說,是由云南傳入中國內地的。
大理古城,是上千年前世界上最繁華的佛教古城之一。那來自南詔崇圣寺的鐘聲,從蒼山洱海響徹云霄,其沉雄厚重、悠遠激揚,穿越一切佛界的樂音,把所有的宗教樂音都凝固在大理那五花石筑起的街上,昭示后來者,南詔崇圣寺是東南亞、南亞輝煌的佛都。
佛教,作為人類文明的結晶,古往今來,有許多地方就因佛教而聲譽卓著名垂青史,又有許多地方因崇尚佛教而古寺千載盛香火綿延。在佛學界,許多學者認為,西域的絲綢之路是佛教傳入中國的主要途徑。而西南一隅的大理,并不被看重,其實,公元前138年,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——大月氏,在大夏見到筇竹及木棉布,才知道有一條商道從云南和四川通往身毒(即印度),確認云南很早就和現今的東南亞、南亞、西亞、中亞有了交往,西方文明與西南邊疆的文化在這里接觸、碰撞、交匯。所以說,云南是佛教最先傳入中國的途徑,是有依據的。
一千多年前的南詔,即今天重展雄姿的崇圣寺,將中國佛教的三大體系:漢地佛教(漢語系)、藏傳佛教(藏語系)和云南地區南傳上座部佛教(巴利語系),都聚集于此,這在全世界的佛教界是少有的景象,只有“佛都”大理才有,可以說是歷史賦予大理的與眾不同的“神奇魅力”。
了解大理的人,不難知道,古老的大理國有一幅傳世經典——《張勝溫畫卷》,這部輝煌巨作,畫的就是大理國國王利貞皇帝率文武群臣官員虔誠禮佛的景象;畫面上有大理國諸佛、菩薩;還畫有“16大國王”參加禮佛的盛況……這說明:南詔、大理國佛教鼎盛,受到東南亞、南亞各國的膜拜,還成為唐、宋時期我國與東南亞、南亞各國友好的橋梁。南詔時期,驃國(今緬甸)國王雍羌和王子舒難陀,在南詔王異牟尋陪同下到三塔崇圣寺祈拜敬香;859年,驃國受到侵略,南詔派大將增援,驃國把佛舍利贈與南詔答謝。到十一世紀,緬甸蒲甘王國一世王阿奴律院率領使團到大理朝拜佛牙,受到“大理國”熱情接待;大理時期,星邏(今泰國)國王耶多曾兩次到崇圣寺迎佛牙,大理國王段思廉以玉佛相贈。
無論是一千年前,還是今天,從建筑規模上講,崇圣寺都是東南亞較大的佛教寺院之一。惟有領略了崇圣寺的風采才能真正理解“佛都”的傳奇。今逢盛世,昔日“蜀身毒道”已變為“天路”;崇圣寺重建,佛都又重生。生生不息的,還是世代人們朝圣的心。
珠山與嶗山隔海相望。嶗山在大青島的東岸,以道教名揚天下。青島這座百年城市,也因海上仙山——嶗山而譽滿神州,名揚海內外。
珠山在大青島的西岸,因膠州灣讓珠山和嶗山隔海相望,青黃不接。多少年來,珠山作為青島的佛教發源地,一直未能名震中外。這是珠山的一大憾事。但“東嶗西珠”、“東道西佛”一直是西海岸人的一個夢想。
公元2000年,是3000年一遇的千禧龍年,珠山正式被國家林業局批復為國家級的森林公園。這是珠山千載難逢的大好發展機遇。由此,珠山旅游開發掀開了它歷史上的一頁新篇章。經過十年的開發建設,今日的珠山,搖身一變,從一座不名之山變成西海岸的風景名勝區。小珠山主峰海拔724.9米,巍然深秀,層巒疊嶂,奇峰陡峭,融奇、險、清、秀于一體,素有“東嶗西珠,雙珠嵌云”之說。登珠山以遠眺,煙波浩淼,四季有別。春天,珠山百花盛開,百鳥爭鳴;夏天,草綠林深,清涼沁人;秋季,滿山紅遍,層林盡染;冬季,雪壓勁松,銀裝素裹,有“四月飛雪”之稱。珠山地處海濱,景物獨特,旅游資源豐富,而白云寺作為珠山公園內的重要景點,從2005年得到重建的曙光;這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,有信徒熱情的高漲,有宗教界人士的積極吁請,有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,從而使白云寺撥云見日,云蒸霞蔚。
靈珠山菩提寺,目前在中國寺院排行榜上,還是在寺院名錄中,應該說還沒有它的位置,因為叫響這個名字,也才是近一兩年的事,是新聞媒體對外宣傳報道外界才知道的。但這并不是說,靈珠山菩提寺就無足輕重了。該寺始建于明末的萬歷年間,屬漢傳佛教禪宗道場,是膠東地區規模最大的寺廟,迄今已有400余年的歷史。它位于膠州灣的西海岸,地處柳花泊境內的珠山國家森林公園北麓,坐落在大庵山的南麓,其前身叫白云寺,也叫大庵,所處地位宛若一聚寶盆,靜臥于珠山一隅,四周環山,白云繚繞,猶如仙境一般。周圍的杜鵑谷、望夫山、青石潭、狐仙洞、齊長城遺址等,今已全部對外開放,游人如織,四季不斷。按照《珠山國家森林公園總體規劃》,靈珠山菩提寺所在區域,將陸續開發建設成以特色森林為主題,集森林娛樂、山林野趣、休閑觀光等功能,蘊涵佛教文化、齊文化的生態型旅游文化度假區。目前,大景區的青島森林野生動物世界、一切智園、農家樂等旅游項目早已接納游客,觀者云集。
歷史上的白云寺,其規模不斷地擴大,影響日深。清咸豐十三年(1853年)重修,民國31年(1942年)二次重修,后因戰亂不止,盜賊蜂起,連出家人日子也不好過,到新中國成立前夕,寺廟只剩下一個和尚。但白云寺香火之盛,佛教風氣之濃,在黃島、膠南、膠州、諸城等周邊的半島南部地區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。每年的正月十五、三月三、九月九等傳統節日,各地前來趕廟會的信徒、僧眾絡繹不絕,多時達萬人。
新中國成立后,政府明令廢除封建迷信,信教群眾的朝拜習俗一度受到沖擊,但白云寺香火始終沒有間斷。大煉鋼鐵時拆廟搬神,拆除神殿,廟宇損毀,遭受重創,僅存古寺遺址。文革時期,辛安公社派人清理白云寺廢墟,拆了僧舍,辦起了“珠山中學”后稱竹山中學,再后來更名為黃島四中,1978年黃島四中撤銷。
白云寺又成了佛門凈地。
佛法昌隆之時,太平盛世之日。國運昌隆,政通人和,佛法常住。
重建白云寺,成為國家級開發區中名列第五位的青島開發區社會各界、許多人士紛紛寄予厚望的,也是海內外許多高僧大德和眾多佛教信徒眾望所歸的。人們希望早日恢復白云寺,按照佛教文化儀軌,重整朝拜白云寺的歷史傳統。企盼珠山古剎早日重現當年的莊嚴。在開發區工委、管委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,青島市佛教協會從2005年開始籌備重建白云寺。
這一浩大工程,得到了區內外方方面面的關心和支持。
重建白云寺于2006年12月26日在珠山舉行了隆重的奠基儀式。重建工程正式啟動后,宗教界人士商議提請,將建設中的白云寺更名為“靈珠山菩提寺”。該工程共募集善款超過1億元,大規模募集善款不下數十次,所有捐款全部用于寺院建設。其中信徒捐獻4000萬元,主要用于殿堂和佛像建設。
白云寺復建工程充分利用原有寺址的山坳自然地形,精心設計的。吸取歷史建筑之精華,借鑒國內一些著名佛教寺院布局的特點,把靜態的佛教藝術與動態的佛教文化相結合,使其莊嚴宏偉又秀美壯觀,具有北方寺院的氣派,突出既有漢傳佛教,又兼容南方佛教的文化特點。在建筑藝術上,從建筑形式和結構用材方面,也有別于其它寺院,既繼承了我國漢傳寺院建筑的優良傳統,又在利用現代高科技上有新突破,堪稱漢傳佛教寺院文化藝術建筑的典范。
整個寺院由一條主軸,兩條副軸組成,分中、東、西三路構成院落。中路主要為殿堂,東路布置寺院內部生活用房,西路供香客上香使用,形成“內東外西”的建筑格局,“內”為本寺僧人活動場所,“外”屬來寺施主或居士活動之所。靈珠山菩提寺包括寺門口的牌坊、如意橋、廣場、菩提寺山門、天王殿、大雄(昆廬)寶殿、藏經樓、觀音殿、鐘鼓樓、禪房、菩提院、放生池、云水寮等主體建筑,還有寺門前的四根雕龍石柱,四只青面石獅,四只乳白大象、四個八角形圓周柱,鐫刻《大悲心陀羅尼經》和《般若陀羅蜜多心經》經文,以及菩提寺重建碑記和功德碑等。整個建筑群攬括了傳統官式屋頂型制:重檐五脊、重檐歇山、單檐歇山、攢尖頂等。每幢殿宇均有佛教文化的藝術彩繪,于華麗中見古樸,彰顯“清靜虛無”。雕繪也以華麗與古樸的清雅見長。圖紋精美,文化藝術氣節息濃郁。并且規劃和設計嚴格遵循軌制,部局嚴謹,錯落有致;開合得當,轉折自然。舉目可見的紫柱丹壁、石作、臺基、欄桿、甬道、地幔等厚實凝重。殿堂、禪院、僧房和藏經樓下植有奇花異卉。古老的桂花、芙蓉、玉蘭、枇杷、梅花、芭蕉等各具姿態??偼顿Y一億元人民幣,占地面積80畝,建筑面積8000平方米,是青島地區目前最大的一座寺院,它的落成開放,必將迎來盛世重光,讓廣大的佛教界人士、信徒以及游客們在秀美的珠山煙云中禮佛,領悟合美人生。
在重建過程中,青島市佛教協會提出 “三個中心”的理念,即“朝圣中心”、“修持中心”和“佛教中心”。開放后,可實現多功能的兼容,使之成為珠山弘揚佛法、培養僧才、研究佛學、對外交流和文物保護、宣傳的一個重要平臺。醞釀開光的同時,9月初正式交付青島市佛教協會使用,市佛教協會派駐50僧人入院,緊鑼密鼓地籌備對外開放事宜。從9月20日開始,各種開光前的法事活動已陸續展開。
靈珠山菩提寺,是珠山森林公園總體規劃中的一個重要景區,在整個公園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,加之一切智園、影視城、野生動物世界已相繼對游人開放,靈珠山菩提寺的落成,將形成青島大旅游格局中的“東嶗西珠”、“東道西佛”。據市佛教協會介紹,近期還將啟動靈珠山佛教文化公園二期工程的建設,該項目總投資將達2億元人民幣。
菩提寺重展雄姿,將為珠山森林公園提供難得的發展機遇和充足的外地客源。以佛教文化為主題,打造小珠山佛教旅游勝地,勢必將提升青島佛教在國內外的地位。
菩提寺的建設工程,得益于施式單位河北榮藝園林古建有限公司的竭盡全力,該公司是國家建設部審定批準的園林古建筑專業承包壹級資質企業,主要從事文物保護建筑修繕及復建、仿古建筑、城市園林景觀等工程的施工,所承攬的文物保護建筑修繕及復建代表工程有:保定的古蓮花池、保定直隸總督署幕府院、保定大慈閣、保定曹錕戲樓、邯鄲涉縣媧皇宮、邢臺古城墻和角樓、遼寧興城袁崇煥督師府、北京國家圖書館(古籍館)、山海關清兵部分司署、石家莊元氏縣封龍書院等;承建的仿古建筑主要工程有:天津鼓樓步行商業街、天津古文化街、天津楊柳青古鎮、天津天鵝湖度假村四合院、保定關岳行宮、北京“紫廬”別墅豪園屋面和庭院、秦皇島山海關古城四條大街、青島膠州寶塔、石家莊趙佗公園、廊坊“京韻風情苑”四合院、山西應縣仿古步行街、北京吳東魁藝術館、天津天鵝湖度假村等。
一切都是因緣。一路上我就在想,應訪寫篇文字的,雖然沒人安排也不能怠慢,不能壞了緣起。
說來也有意思,自菩提寺開光日子一定,近半月來青島的天氣,每天都是天朗氣清,秋陽高照。
28日早7:40,開發區管委(區政府)機關參加儀式的人們,紛至沓來,在管委大樓門前集合。8:00整,5輛大巴和6輛小巴載著200多人,向菩提寺出發了。
柳花泊境內從零晨3點就實行交通管制了,一直持續到到中午12點。所有的車輛,一律停放在柳花泊街道辦事處駐地,只有少數車輛,可以開往珠山風景區的山門前,但不能上山。我隨記者采訪車一直抵達了菩提寺的山頂新建停車場。要不,我也得從山下走十余里盤山水泥路了。
顯然,這是個特殊的日子,同行的楊曉菁見了吳清,說她一夜都未睡好,激動??!看得出,自家門前有了可以朝拜的寺院,寺院開光,大家都有點激動。要把全程用文字記錄,深知此行壓力也不小,因為所有來的,不管是拍照的,還是抓報道的,誰不想留住這歷史性的一天,這一天的所有美好的記憶。我就在心里告誡自己,一定要留心把全過程寫下來。
從開發區走時,陽光明媚,可車過柳花泊,大霧就彌漫了整個柳花泊,隨時有降雨的可能,但這絲毫不影響人們去菩提寺的興致和決心,在通往柳花泊和珠山縱橫交錯的道路上,奔涌著大量的車流與人流,人們都朝著一個方向,涌向菩提寺。盡管前面的能見度只有五六米遠,但所有的車輛打開防霧燈,轟轟隆隆有序而行。真好像菩提寺開光,柳花泊沾了一脈仙氣。進入珠山風景區的柳木路兩邊,有執勤人員在導引,路兩側的樹上,彩旗飄揚,橫幅招展。至珠山腳下,霧氣開始消散,我們的車是9點抵達山頂停車場的。一下車,大霧已經散得無影無蹤了,太陽露出了笑臉,真是天人歡喜。大家都說,今天真是神奇了,天相祥瑞,給開光留下了一個難解的謎團。
我們一行進入了寺院區。我在2008年和區史志辦的同仁,來過一次。當時我受聘做了一年《黃島區志》和《青島開發區年鑒》編輯工作。所以,看到建筑群赫然聳現在眼前,雖然似曾相識,卻恍惚如在夢中。寺內有許多義工,他們是柳花泊和辛安的居民,提前幾天就在山上做起了接待工作。環顧菩提寺上下,善信云集,人頭躦動,萬余眾生,人山人海。
慶典主席臺設在大雄寶殿前的廣場上,開光大典即將舉行。
我持的嘉賓證,比貴賓證還差一個檔,寺內的執勤民警不讓進入大雄寶殿的通道,最后進入天王殿,也就是與大雄寶殿相對應的廣場,已聚集了人頭躦動的觀禮信眾和維護秩序的工作人員。我只能仰視高高在上的大雄寶殿,這讓我有些難以企及。
抬眼望,不時看到僧人在走動,在做超度法會前的準備。陸續地,各地各界的領導、嘉賓、法師、高僧都來了。據了解,抵達菩提寺的高僧大德有:
國際佛光協會總會長、臺灣佛教界領袖、著名高僧星云大師;
臺灣凈化社會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凈耀法師;
臺灣華嚴蓮社創辦人成一長老;
臺灣華梵大學隆迅法師;
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;
香港寶蓮禪寺一如法師;
澳門佛教總會理事長健釗法師;
韓國曹溪宗總務院前正院院長法山法師;
印尼大叢山慧雄法師;
日本臨濟宗南禪寺派管長中村文峰長老;
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、上海市佛協會長、全國政協委員、玉佛寺方丈覺醒法師;
中國佛教協會教務部妙航法師;
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、上海市佛教協會副會長覺明法師;
黑龍江省佛教協會副會長融光長老;
五臺山圓照寺海信法師;
成都大慈寺方丈大恩法師;
常州天寧寺方丈,常州市佛教協會會長松純法師等海內外100多位。
大典由山東省佛教協會主辦,青島市佛教協會承辦,是山東省及青島市佛教界近400年來最盛大的一次佛教盛會?;顒映遂`珠山菩提寺落成、全堂佛像開光,還有明哲方丈晉院升座儀式。慶典活動之后,山東省政協常委、山東省佛教協會會長、青島湛山寺方丈明哲長老就正式兼任靈珠山菩提寺方丈了。
寺院“開光”,是宗教活動最基本的內容之一,也是最隆重的儀式之一。又稱開光明、開眼、開明、開眼供養,就是對新佛像、佛畫完成,置于佛殿、佛室時,所舉行的替佛開眼的儀式。換句話說,就是給神像、佛像、吉祥畫等賦予“神氣”和“靈性”?!抖U林象器箋?垂說門》中說:“凡新造佛祖神像者,諸宗師家,立地數語,作筆點勢,直點開他金剛正眼,此為開眼佛事,又名開光明?!痹诜鸾讨?,只有經過開光,佛像便不是原來的木雕石塑,才具有宗教意義上的神圣性,受到佛教徒的頂禮膜拜。
開光時,先將佛像安好,誦經及念咒語,奉請菩薩安座,然后高僧為佛像開光說法?!逗诠葻粽Z錄》中說:“開眼者,本是佛匠雕開眼,是事開眼;次僧家誦佛眼真言,誦大日真言,則成就佛一切功德,此謂開眼也?!遍_光時,因諸佛菩薩的功德不同,主法者說法也各有不同,并且主法者常會提到為佛像開“六通”,即眼通、耳通、鼻通、舌通、身通、意通,讓佛像具有這六大神通:即點眼眼通,真見無所不見;點耳耳通,妙聞遍及十方;點鼻鼻通,普嗅法界諸香;點舌舌通,演說妙法無窮;點身身通,分身塵塵剎剎;點意意通,能鑒三世真機。開光儀式一般由主法者先拿新毛巾在佛像前做一個擦佛像的動作,說一首偈語,贊頌佛菩薩的功德;其次再用鏡子向佛像正面對照,說幾句寺院、佛像完成的因緣;然后主法者拿起朱砂筆,再說一首偈語,將朱砂筆向佛眼的方向作一個“點”的動作,大喊一聲“開”,儀式就算完成了。
靈珠山菩提寺規模宏大,開光很隆重,旨在對新佛像安置的一種敬重,所以舉行開光法會,便是此次所見的隆重法事活動了。在繁多的宗教儀式中,雖因地域不同,各自法定儀軌不盡相同,但從總體上,是不能違背經典的開光規定的。
“開光”,不是“迷信活動”,而是一種嚴肅的宗教儀式。我國領導人,原國家副主席榮毅仁先生就曾參加過宗教開光儀式,參加的是無錫靈山大佛的開光儀式。作為正常的宗教活動,體現了國家對民族宗教事業的重視程度。
追溯起來,我國的開光法會,最早見于北宋太平興國五年(980年),北印度烏填曩國傳法大師施護,在開封太平興國寺譯經院譯出的《佛說一切如來安像三昧儀軌經》。該經指出,佛像塑畫雕造完成后,要舉行安像慶贊儀式。擇吉日良辰和結界勝地,設置傘蓋、幢幡、香花、水果、燈明等佛供,由身著莊嚴如法的阿阇黎入佛堂安像,并同弟子們一心觀想如來一切圓滿之相。然后合掌作禮,瞻仰圣容,以凈香花等佛供獻于佛前。入定心、離疑念,誦咒三遍,請一切佛安住于此,受此香花、明燈、水果、飲食等供養。然后置佛像坐西面東,并用黃布覆蓋。阿阇黎作觀想佛如一聚火,如來真身諸相圓滿,然后以“唵阿吽”三字安于佛身之上?!皢啞弊种庙?、“阿”字置口、“吽”字置心。若是金、石、銅等佛像,就要涂上香油,用草,刷子刷干凈,然后用歌舞伎樂贊頌,僧人復誦香贊真言。再用盛滿香水和五寶五藥花果的凈瓶灌浴佛像,再令僧眾齊誦偈贊,并作歌舞伎樂。若是畫像,要用鏡子照之,再以前述五種凈水涂于鏡上,沐浴鏡中影像。再依次吟誦著衣真言、安耳真言、安發髻真言、安指甲真言、安髭須真言、獻涂香真言、安莊嚴真言等等,然后依灌頂儀軌將佛像置入曼荼羅,誦本尊真言三遍。一切供養儀式具足之后,開眼師用筆作點眼姿勢,此乃為佛像開眼輸送光明,再誦開眼光真言二遍。這時,佛像即已開光。誦完開眼光真言后,令施主弟子入曼荼羅,齊誦護摩真言、增壽真言、息災增益真言,使眾生普獲吉祥。這時,阿阇黎即教化施主結緣,施利增福,金銀財帛等隨心布施。然后,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也施以財物,令福德更具圓滿。曼荼羅之內所供財物,必須都歸阿阇黎,其它人不得享用。當這套儀軌全部進行完后,即可收壇。這是密宗的作法,與漢地佛教有所不同。
佛教中任何儀式都具有一定的表法意義,開光也不例外。佛教認為,眾生從無始以來,就受到無明塵垢的污染,而不能徹見諸法的真理,所以需要開發內具的智慧。唐代神秀禪師說過:“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?!彼?,在開光儀式中,行使主法的人拿起毛巾向佛像作拂塵的動作,表示要拂去眾生心地上的塵垢;用鏡子一照,表示垢除凈顯,明心見性,真正見到諸法的本來面目;用朱砂筆點向佛眼,是因為眼睛代表智慧,點開佛眼,開發眾生內在智慧。如果眾生沒有智慧,對諸法妄起分別,就如眼睛有病,見到空花,還執為實有,所以除去眼病,發掘原有的般若智慧。
有人研究論證,開光這種儀式,來自道教和民俗,佛教在流傳過程中,受到原有中國文化的影響,將其援入,這怕也是佛教中國化的突出表現之一。
|